◎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高成本与长周期:BI工具往往具有一定的上手门槛,对于不熟悉技术或工具的业务用户来说,很难深入使用。复杂的分析任务严重依赖于数据开发人员和分析师的专业技能,导致需求交付时间周期长,沟通调整的成本也随之增加。
数据一致性难以保证:传统的BI工具是一个封闭且中心化的平台,其中的数据模型定义(包括度量和维度)与其他数据应用之间缺乏互通性。所有数据分析活动都必须在这个平台上完成,这造成了跨应用分析时指标管理不统一、口径不一致以及流程不规范的问题。虽然很多企业在数仓层面实现了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开发,但在应用层面仍然面临着“烟囱式”开发的困境。
灵活性不足:基于传统BI工具的数据分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析师在创建报表时预先设定好的图表类型、交互方式及分析配置。这意味着,在不同场景下分析数据波动的原因时往往没有办法直观快速地得到结论。
缩短开发链路:指标体系消除了数据结果的二义性问题,不同业务使用同一指标时无需重复开发或校对口径,从而大大缩短了整体开发链路。
轻量级数据分析:通过指标API,可以将数据分析结果轻松集成到任意业务系统中,使业务端能够以轻量级方式实现个性化的数据分析。
实现快速决策:在AI的辅助下结合行业和企业知识库可以对数据异常情况进行快速精准的定位,帮助业务方缩短问题排查链路,加速决策过程。
低门槛使用:Headless BI几乎零门槛,适用于大多数不太复杂的分析场景,让业务方能够主动愿意形成业务分析与数据决策的习惯,让数据价值更加普及。
指标定义不一致:不同业务线存在很多指标名称相同但定义不同的情况。例如,“一般性存款”指标在监管口径中不包括财政性存款,但在人行口径中则包括;绩效考核中不包含保险公司存放款项,而人行口径则包含。这导致了数据解释和应用上的混乱。
指标重复构建:多个金融业务中存在相同的指标重复构建,如“客户人行征信指标”在零售金融、公司金融和普惠金融业务中都有独立构建,没有实现共享,导致资源浪费。
指标应用薄弱:指标构建后主要用于基本信息和口径的检索,没有进一步应用于更深层次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