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历时三年,六易其稿的新书《战略决定一切》终于在泰康成立28周年的司庆正式发布。这本书是泰康的一部创业史、实践史、创新史、战略史、思想史,是我30余年商业实践的总结与反思,也是泰康全体同人智慧的结晶,全面分享了泰康保险集团这家世界500强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战略制胜背后的底层逻辑、价值取向以及方法论。
本文是我为这本书写的自序,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读后有所收获。
点击图片立刻购买
在正式开始这本书的主题之前,先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是怎么从一个理论青年走上企业家之路的,也就是我选择下海的初心。这也是我想跟大家沟通的第一个问题: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首先一定要真诚地面对自己——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创业。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国际贸易研究所发达国家研究室研究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那时我在《红旗》《世界经济研究》《世界经济导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了很多研究论文,实现了做学术的理想。在这期间,湖北出了一本轰动全国的杂志《青年论坛》,我担任北京记者站站长。1985年春天,《青年论坛》杂志社在广州召开了一个全国理论工作会议,邀请我参加。参加会议的大部分人来自社会科学和哲学方向,有很有名的学者,我是为数不多学经济学的。大家讨论的话题围绕“中国为什么落后”展开。有的人讲是因为当年批判马寅初的人口论,多生了3亿人;有的人讲是因为闭关自守;有的人讲是因为传统文化。那时候有一本很畅销的书是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里面写中国穷,根源是文化的劣根性……
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我认为:当每个中国人都想富起来的时候,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每个人都想富起来的时候,这个国家就有希望了。当时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觉得是天方夜谭,这个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没想到今天变成了现实。但即便是在那个时候,我仍然没想过自己会去创业。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陆今迈说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中信银行等四家国企正在谋划筹建一家联合保险公司,做财险业务。中国人民银行说国家鼓励寿险发展,建议它们做人寿保险,但它们说对寿险不熟,最终还是选择了财险。我一听心就活了:这么好的机会,你们不做,我来做。当天晚上,我一夜无眠,第二天跑到王府井新华书店,把所有关于保险的书都买了回来,高高的一摞,自己感觉这个寿险公司已经存在了。
所以我创业的初心,就是见证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通过投身金融保险业实现产业报国的理想。到1993年初,我成为第一个到中国人民银行申办人寿保险公司牌照的人。当时所有人都没有看到人寿保险的重要性,都在申办证券公司牌照、信托公司牌照、城市信用合作社牌照,只有我一个人在申办人寿保险公司的牌照。但是三年过去,牌照迟迟申请不下来。有朋友劝我放弃,或者申请其他金融公司牌照,我矢志不渝,非人寿保险不做。到1996年,当国家批准了首批保险公司牌照的时候,许多人才蜂拥而至。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初心,我不会因为社会的变化,不会因为道路的艰难,不会因为别人的劝阻就放弃。
泰康于1996年成立,2018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到今年已经连续7年上榜。特别是从2020年开始,中国公司在《财富》500强中的数量达到124家(不含台湾数据),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美国(121家)。其实这么多年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都在减少,只有中国的企业在不断增加。这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成就和中国企业的成长。
现在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社会,正在走向长寿时代。长寿时代,百岁人生,人人带病长期生存。所以未来健康和养老就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大规模的经济。泰康从2007年开始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经过17年的坚定探索与实践,其传统人寿保险与实体医养服务结合的创新,已发展成为包括长寿、健康、富足三个闭环的大健康产业生态体系战略,搭建起“从摇篮到天堂”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与服务体系,正在改变老年人对生命的态度和生活方式,为应对长寿时代的挑战提供了一个企业解决方案。我也超越了做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初心,找到了作为一个企业家的真正价值和使命。
解决了创业原始动力的问题,具体到企业管理与经营层面,我说战略决定一切,那什么是战略呢?
我认为战略是长期主义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就是目标纯正,心无旁骛,做正确的事,时间就是答案。大部分人理解的企业战略可能是企业相对长期的发展方向,也可能是中期的战略路径,还可能是短期的战略规划或战略目标。但这只是战略最为具体的层面,是小战略的概念。
具体的小战略和企业的愿景、使命三位一体,构成了完整的企业战略。愿景和使命是方向性的,愿景是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使命更高一层,是企业能够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和意义,指向一种外部性。在这两者的基础上,企业具体的小战略才有现实价值。小战略是实现企业愿景与使命的途径与方法。
对于企业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整体战略思考的逻辑框架与执行的方法论,关注定位、战略、治理结构、执行、风险、创新和价值观七个方面,解决明方向、选赛道、定战略,推动战略落地,以及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三个层面的问题。我说战略决定一切,是从这个层面来讲的。
战略首先要解决方向的问题,明确组织要往何处去。第一是认清现在所处的位置和拥有的资源与能力,第二是明确未来的目标和要实现的价值,第三是确保在朝着这些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不偏离方向。这就是定位、战略和价值观。
方向对了,道路才能越走越宽阔,我们长期的积累和坚持才有价值。所以我们要站在万米高空,身处百年时空观察这个世界,这样才能有远见与坚持,才能不出现偏差,才能看得更早、
更远。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把中国的国家战略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来了后续一系列的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中国经济舞台占据重要位置。
对于企业来说,定位就是选行业赛道和确定商业模式,是确定企业战略的基础和前提。核心是解决做什么生意和做什么人的生意,赚什么钱和靠什么赚钱,未来如何持续赚钱三个最为本质的问题。所以是定位决定战略,战略决定一切。
找准了赛道,才能进入到企业层面的战略,也就是基于企业的使命、愿景,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制定具体发展战略,并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与路径。
战略是长远的也是眼前的,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所以战略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战略落地的问题,也就是实现战略的路径、能力与资源。
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一道墙。要让纸面上的战略变成现实的商业模式,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是我以前总结的,一家企业的成长,三年决定生死,五年站稳脚跟,八年打下基础,十年小有品牌,二十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具体到战略执行,最重要的是形成共识,共识就是执行力。当所有管理者与员工对公司的目标非常清楚,知道公司要什么的时候,执行力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有了共识,还要有支撑战略执行的能力和资源。这很好理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些能力和资源包括跟商业底层逻辑相关的产品力、客户力和销售力,以及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积累、长期经营。
所以创始人和企业家作为股东和董事会的代表,最重要的就是看方向、定战略以及追踪战略实施的结果,以CEO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层的核心任务就是推动战略落地。
企业家的思想深度决定认知的深度,认知的深度决定战略的高度。对企业家来说,解决战略的问题,根本上是解决认知的问题。只有你的认知到了一定水平,才能想到,想到才能做到;想得越远、想得越深、想得越透,你的战略就会越坚定。马云就是坚信互联网能够改变世界,才有了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王传福坚信清洁能源的时代一定会到来,20多年坚持做电池和新能源车,让比亚迪成为全球电动汽车电池的龙头企业和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中的领军企业之一。
中国的企业家是跟着中国的市场经济一起重新启蒙和发展起来的。40多年的改革开放,前20年是改革的年代,也是创业的年代,宏观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和体系,微观上掀起了84派、92派、网络海归派三拨企业家创业的浪潮,推动了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创新创业体系的完善。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开始全面融入全球市场,我们的企业制度、资本市场和企业家精神基本完善并成熟,这一阶段的创业者与全球商业精英面对同样的创业环境。
所以20世纪90年代我们开始创业的时候,国内的市场经济制度和体系刚刚开始建立。我们几乎从零开始,形成对商业和市场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论坛、财经媒体、商业出版以及商业教育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当然,当时的商业理论、商业案例乃至商业偶像,基本都来自国外和港台地区。
最早是论坛热。改革开放刚开始,我们国家就有代表团去瑞士达沃斯参加欧洲管理论坛(1987年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到1981年,欧洲管理论坛与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联合会的前身)在国内合办了第一届企业管理国际研讨会(中国企业高峰会的前身),同年还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中国—欧洲商业领袖研讨会。后来我在《管理世界》搞500家大企业评选的时候,也学他们组织了类似的企业家座谈会。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就是田源他们早年去达沃斯参会受启发而创办的,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以思想性、建设性为定位的学习型企业家组织,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道场。
后来财经媒体和商业出版发展起来。1985年《经济日报》创办了《中国企业家》杂志,早期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了很多国外商业领袖的传记和管理类书籍,后来是中信出版社,早年我在公司推荐《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杰克·韦尔奇自传》和《公司精神》三本书,前面两本就是由这两家出版社分别出版的。2000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创办了《对话》栏目,2001年通用电气的新任董事长兼CEO杰夫·伊梅尔特跟中国的IT(信息技术)业、家电业等30位企业家在栏目中对话,影响很大。2002年,我也受邀到《对话》分享“中国企业如何面对跨国企业的竞争”。
在这一时期,商学院的MBA(工商管理硕士)、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也开始兴起。2000年外资入股泰康时,给我250万美元的援助费,我们就用这笔钱联合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办了两个 EMBA班,让泰康所有的管理人员(包括我自己)进行了完整的EMBA 或MBA学习。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中国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与市场共同成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诞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企业家。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很多,商会也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而且从地方商帮逐步走向了校友商帮,我认为这是中国商业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
现在我是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的理事长,也是湖北省楚商联合会的会长和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联谊会的理事长,在参与论坛和商会活动的过程中,我从企业家身上学到了很多,同时自己也要准备演讲和分享,促使我不断学习和思考。我的很多重要的文章和思想,都是在这些平台上碰撞出来的。
今天我们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未来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代接一代的年轻人加入创新创业的大潮中。过去我说基本不看中国企业家和管理学的书籍,因为我们自身的积累还不够。现在我觉得中国企业家是时候把自己的探索、思考和认识分享出来了,让新一代的创业者与企业家从中国自己的商业实践和商业理论中汲取养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里茁壮成长。
我也把这30余年的商业实践的总结与反思,特别是重大决策背后思考的逻辑分享出来,作为我们这一代人留给年青一代的礼物。希望前行者走出来的路,能够给后来者在实践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让他们能够少走一点弯路,走得更稳、更远。
这是我写这本书最重要的原因。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先整体介绍一下泰康的发展历程,这也是我的自我认知不断提升和成熟的过程。
泰康在1996年初拿到牌照后,我就把嘉德交给职业经理人团队,基本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这边。从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泰康书”。
对于泰康的发展,我们有过很多次总结。比如,在泰康成立10周年的时候我们用“快速发展不失去稳健,稳健经营不乏创新”来总结发展经验。15周年时,我们总结出“因时而生、因市而兴、因势而变”,开始寻找发展的动力和意义。因时而生就是讲泰康诞生的时代背景,因市而兴就是要抓住战略机遇,因势而变就是创新。在2020年泰康之家10周年庆典上,我又把泰康的发展提炼为“初心不改、创新永续、商业向善”,这也是泰康25 周年司庆我演讲的主题。
总的来说,泰康整个集团的业务,都是在泰康人寿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从本质上讲有两个逻辑。一个是人寿保险的逻辑,从1996年成立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寿险公司仍然是泰康最核心的营收和利润来源,中间有2001年开启全国布局以及2009年价值转型两次大的战略调整。第二个是大健康的逻辑,从 2007年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开始,2011年泰康之家北京旗舰社区奠基,2012年推出“幸福有约”产品,2013年提出“活力养老、高端医疗、卓越理财、终极关怀”四位一体商业模式,2016年打造“长寿、健康、富足”三大闭环,最终到2017年构建大健康产业生态体系成为泰康整个集团的战略。
1996年泰康人寿成立的时候,我们只有个险业务部、团体保险业务部和投资中心三个业务板块,2002年增加了银行保险业务。2006年泰康人寿在投资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第一家子公司泰康资产,2007年基于团险业务部成立了泰康养老子公司,在企业员工医疗保障之外,启动政府医保和养老金业务。泰康也从一家业务单一的寿险公司,成长为一家综合保险金融服务集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